追新逐质 老树发“新芽”-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4/30 08:45:22
来源:安徽日报

追新逐质 老树发“新芽”

字体:

  一群机器人“员工”推动药企运营效率大幅提升,一粒小麦孕育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三原色丝线调配后可织出4000余种颜色的织物……近年来,亳州市聚焦“科创+产业”新路径,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推动中医药、食品加工、轻纺服饰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数智赋能,激活新动力

  “别看这台机器人个头不大,能量却很大,一次能托起1吨多的货物。”近日,在位于亳州市谯城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康和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成品仓库,副总经理段体斌指着一台智能搬运机器人告诉记者。

  目前,该公司共使用30台智能搬运机器人,日均处理订单能力可达1500单,日出库量可达50吨。

  “公司从原材料购进到成品出库,每一道流程都由智慧管理系统控制,机器人分拣员的投用,大大提升了发货效率。”段体斌说。

  记者注意到,与其他药企仓库的固定货架不同,这里的货架可根据需要不停地“走动”,而其奥秘就在于货架底部躺着一台智能搬运机器人。

  “以前100个品种、5吨货,人工需要一天才能完成发货。现在有了机器人,2个小时就能完成。”仓库工作人员孙畏告诉记者,机器人分拣员可以迅速找到产品,并把货架整体托运到打包处,待工人分拣后,再把货架直接托运回去。

  机器人分拣只是康和中药公司智慧管理的一个场景。这些机器人接收的工作指令都来自该公司搭建的智慧管理系统——中医药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系统自动抓取数据,订单、采购等相关派单也可以通过系统秒批秒办,中间节省了大量环节和人力成本,企业运营效率大幅提升。”段体斌介绍,目前公司订单处理周期由原来的3天缩短至1天,客户满意度提高了40%,带动企业销售收入逐年增长。

  近年来,亳州市谯城区把应用型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全区中医药、白酒、食品等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老树发新芽”。2024年,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研发投入在亳州市率先突破5亿元大关。

  科技引领,打造新“食”力

  压延、切丝、蒸煮、切断、烘干……位于涡阳县龙马食品产业园的安徽正宇集团生产车间里,3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多道工序经机器自动完成后,生产出不同类型的方便面食品。

  车间技术负责人林国春仔细观察生产线运行情况,做好温度、刀型、压延速度等记录,并根据需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他告诉记者,车间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让面条更筋道润滑、口感更好。

  正宇集团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成立至今,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端磨粉设备,改进制粉工艺,提高小麦出粉率。小麦平均出粉率从最初的74%提高到如今的77%,每年多出面粉约3万吨。

  “我们的小麦糊粉层提取技术,就是提取小麦表皮里一层薄粉,这层薄粉含维生素较高,把它掺进精面粉可丰富营养。”技术质量部经理曹庆介绍。

  记者了解到,正宇集团研发的“小麦高值化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小麦原料清洁化、小麦制粉高效化、复合面制品营养化、副产物利用高值化,小麦粉制造技术和制造过程的绿色化率平均提高36.5%。

  近年来,正宇不断增加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供给。目前,正宇绿色食品产业园已入驻投产项目包括非油炸(方便面)、沙县小吃、面包烘焙、麦片、养生醋等食品全产业链项目。

  “集团以‘麦小六’为核心模式,从一粒小麦出发,发展种植业、面粉业、食品业、醋产业、豆产业和观光农业等六大产业,力争5年内打造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正宇集团董事长曹云宇告诉记者。

  近年来,涡阳县以正宇集团等龙头企业为抓手,围绕强筋小麦、涡阳大豆等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产业优化布局、加速转型、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布局。去年,该县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织”就新图景

  智能化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吐出色彩缤纷的纱线,线头断了设备自动拼接,一卷卷纱线自动下线,设备终端的显示器上清晰地显示出生产数据:每分钟纺纱550米。

  这是记者日前在利辛县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的涡流纺纱生产线上看到的生产场景。

  “涡流纺织机每台价格五六百万元,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纺纱机器。”翰联色纺综合部经理侯帅告诉记者,传统机器每分钟出纱15米,涡流纺每分钟可出纱500多米,效率提高30余倍,每吨纱线的生产成本从5000元下降到400元。

  受制于传统纺纱机器的生产成本和效率,成立于2010年的翰联色纺发展缓慢。

  转机出现在2023年。随着沪苏浙产业加速向皖北转移,利辛县把纺织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布局,支持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轻纺服饰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利辛县经信发展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投代引,为企业注资2亿多元,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助力企业转型升级。2024年,翰联色纺一次性引进24台涡流纺织机,实现年产值8.62亿元、同比增长203.2%。

  设备更新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技术优势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公司独创‘纺前染色’工艺,改写了传统纺织业‘先纺纱、后染色’的流程,通过调整三原色丝线的比例,就能调出成百上千种颜色,生产过程不产生废水,且产品不易变色。”翰联色纺负责人张毅告诉记者。

  企业建立数据库,已整理调配出4000余种颜色的“物理配方”。凭借这一“法宝”,企业被工信部评为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被省工信厅纳入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

  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翰联色纺的发展历程是利辛县轻纺服饰产业蝶变的缩影。

  “我们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利辛纺织服装产业不断突破瓶颈,焕发出勃勃生机。”利辛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付荣表示,该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创新联合体,累计培育轻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推动轻纺服饰产业从“织造”变“智造”。2024年,该县轻纺服饰工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

  产业向新,发展提质。近年来,亳州市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市县联动、错位发展为策略,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个百亿级特色产业,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2024年,亳州市经济总量由2016年的1046亿元增加到2521.6亿元,跃居全省第7位。(记者 任雷)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